1.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2.二战中苏联损失那么大,怎么没几年就成超级大国了?

3.美国的救市为什么会影响国际油价?

4.煤制油的其他相关

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国际油价飙升_国际油价振幅接近10美元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

1桶约合159公升。

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

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

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

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

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

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

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

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二战中苏联损失那么大,怎么没几年就成超级大国了?

这个具体的数据我不太清楚,但是苏联在二战后一直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状态,就是以国有为根本的大型产业链条为主的。走的是粗矿型路线。他的军工更是在二战中被逼出来的。还有战后的百废待兴。使他一跃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军事强国而已。尤其是在攻占德国后几乎是与美国将德国的科技人才对半分的掳走了。

但是是他的对外贸易被西方完全压制了。现在的俄罗斯之所以有了些起色主要的收入是军工和出口,特别是石油出口。但是俄罗斯的石油主要出产在高寒的冻土带开存在困难。苏联时期,原油价格被欧美严格控制,如果苏联时期苏联开一桶原油的成本在15美元。那么国际油价维持在10美元上下。这样苏联没出口一桶原油就净赔五美元。而当时的军工,华约、北约对立,貌似平分秋色但是我们要看到一点,北约那边可都是西方列强和美国。华约呢除了苏联其他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都是二流水平。购买力能有多大,还要苏联老大哥时不时施舍一些呢。另一个稍好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又不怎么听他的话。在之后又打了几次错误的战争。入侵阿富汗夺得战略要冲的在损兵折将空耗国力后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更是雪上加霜。

美国的救市为什么会影响国际油价?

美国金融出现动荡,那么美元对其它货币汇率将会改变,因此,美元就由硬币转为软币,同时,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由一直都是用美元来计算,具体原因具体过程不阐述了,总之2个原因将会导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大幅度下跌,你有兴趣可以看看这几天的价格像玩跳床一样的暴涨暴跌

今天,一个多小时之前,美国人通过了,国际原油价格立刻上涨10美元

补充:昨天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今天有大幅下跌,下跌的原因是美元贬值和经济衰退带来的原油需求下降,举2个例子:1.经济衰退,工厂用油也随着市场需求的下降而下降,2.经济衰退,人民实业,大家都没有钱,出门都不坐飞机,航空煤油需求下降,大家出门都不坐私家车都去挤公交车,于是出行用油下降。这次期货价格下跌主要是因为经济衰退的影响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就单纯的考虑救市这个因素,其它因素固定不变,那么它的价格是会上升的,但是这个只是从理论上思考,现实中还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甚至需要考虑到战争

煤制油的其他相关

发达国家不搞煤变油的历史

据了解,目前南非拥有一套年产800万吨油品的煤变油工厂,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的煤变油商业工厂,并为该国提供了60%的运输油料。其实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也都有成熟技术,但它们为什么没有投入工业化生产?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由于石油紧缺,德国就开始研究煤制油技术。二战前,德国已建成17个工厂,生产420多万吨汽柴油。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中东大油田的开,低成本的石油大量充斥市场,每桶2—1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再搞煤变油在经济上就很不合算。直到13年,中东实行石油禁运,油价被炒高,达到每桶30多美元(相当于现在价格80多美元),这时,大规模的煤制油研发又掀起高潮,美、日、德都纷纷投巨资研究,并建设了试验工厂。但是,在这些国家,煤变油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行。这是为什么呢?

据专家测算,当原油价格在28美元以上,煤变油在经济上就比较划算;低于这个价格,煤制油就不划算。因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一直处在低位,煤变油自然不会受到重视。但是,各国技术已相当成熟,可以说倚马可待,只要市场需要,就可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直到最近两年,国际油价一再攀升,煤制油重新被各国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去年起又开始搞间接液化,法国、意大利也开始进行合作研发。但从项目启动到开工建设,至少需要5年准备时间,而油价频繁变动,时高时低,人们往往反应滞后,使决策举棋不定。

中国搞煤变油有优势,但不会成为油品生产的主方向专家认为,在我国搞煤变油有着显著的优势。我国富煤少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原油逐年攀升,从1993—2003年10年间,年均递增15%以上,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10年间,我国进口原油增长9.18倍,每年花去大量外汇。由于油价上涨,2004年进口原油比上年多支付550亿元人民币。因此,专家认为,从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也应该努力想办法,从多元化出发,解决能源长期可靠供应问题,而煤变油是可行途径之一。

同时,中国是产煤大国,西部产煤成本(特别是坑口煤)相对较低。神华集团副总经理、神华煤制油公司董事长张玉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吨煤开成本美国是20.5美元,神华神东矿区不到100元人民币,很显然,神华煤很有优势。

此外,中国投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据估算,年产250万吨柴汽油的生产线,在美国需投资32亿美元,而在中国仅需20亿美元。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供氢溶剂法(EDS)、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美国的氢-煤法(H-Coal)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1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了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油品改质加工、煤直接液化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5.34万吨、柴油53.04万吨、液化石油气6.75万吨、合成氨3.90万吨、硫磺2.53万吨、苯0.88万吨。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

目前,中国石油开远远满足不了对石油高速增长的需求,造成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同时,进口容易受到出口国家政治经济是否稳定、运输路线是否受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问题愈发突出。这样的被动局面是需要改变的。为此,寻找原油替代能源日趋重要,对煤炭的利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南非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南非开始研究煤液化的可能性,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保护南非国际收支平衡,提高能源供给安全。几十年过去,通过妥善利用大量煤炭,南非还获得了诸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使原本过度依赖农业与矿业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化。

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沙索在南非初创之际极为相似,特点就是 “富煤少油”,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据介绍,15家商业规模的煤液化工厂的总产量将可以替代中国2020年石油进口量的15%。

当今,人类石油需求量逐年增多,而世界的石油开储量逐年下降,两个曲线之间会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空位。‘煤制油’便可以填补这个空位。”“煤制油”技术有助于中国摆脱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从而提高能源安全。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中国具备开发 ‘煤制油’产业的各种战略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