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炒外汇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币种?

2.关于股票的一些问题

3.中国的石油安全意义?

炒外汇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币种?

美国油价换算_美国油价对换中国油价

当然不是啦,外汇市场可交易币种大约为几十个,而大部分交易集中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加元、澳元、瑞郎等七个币种上,正是因为外汇交易品种较少,有利于投资者有足够的精力搞好技术分析,这是优于股票市场的一个方面,当然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外汇市场几乎天天有“行情”,而且是“T+0”,外汇保证金交易还可以做空。我们可以细细地品味这七个币种,摸清它们的脾性,以便“投其所好”。

以欧元为中心,其它币种与欧元的走势相关程度依次为欧元—瑞郎—英镑—日元—澳元—加元。英镑的振幅从长期来看不高,但短期来说比较活跃,按照币值来讲,英镑的波动幅度应为欧元的1.5倍左右,但实际在2倍左右。英镑的走势有点“绅士”风度,就是涨的时候就有涨的样子,跌的时候就有跌的样子,比较狠,止赢和止损点就不好设置,很容易打掉。但另一方面讲,英镑的机会最多,短中线操作皆很适合,大止损做英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英镑作为欧系货币有时和“老大”欧元在日图上走势明显不同步,但在更长的周期上将逐步趋于一致。日元在2000年以前是相当活跃的,近几年变得有点低调,可能与日本央行干预有关,但在日内交易上仍然是比较活跃的,震荡较多,加上交易点差很小,所以很适合短线操作。澳元只是近五、六年来变得比较活跃,特别是2003年大放异彩,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上升行情,令人刮目相看。只是平时不喜欢出风头,加上交易点差较高,不适合性急的短线投资者。加元是最特殊的一个币种,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和其他非美货币一样,都是以美元作为“想敌”,另一方面加元和美元又是“难兄难弟”,这就决定了它的走势的相对独立性,振幅是主要品种里边最小的,只是2003年和澳元一道沾了“商品货币”的光,也着实风光了一番。加元很多时候和其他非美货币走势不同步,时常“独自跳舞”,不过这很适合于在其他非美货币盘整的时候来捕捉这“额外”的机会,以提高总的投资效益。

1.美元

美圆是全球硬通货,各国央行主要货币储备,美国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美元地位,同时,美国也通过操纵美圆汇率为其自身利益服务,有时不惜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美国的一言一行对汇市的影响重大,因此,从美国自身利益角度去考量美国对美圆汇率的态度对把握汇率走势就非常重要。

举例来说,远的是1985年“广场协议”,当时美国面临过高美圆汇率导致的创历史记录的巨额贸易赤字,而日本投资持有大量的美圆资产。美国施压,于1985年9月,同日,德,法,英达成五国联合干预市场的协议,各国抛售美圆,使美圆有序下跌,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最终美圆持续大幅贬值,美圆对日圆在此后不到三年时间,贬值50%。持有美圆资产的日本投资者损失惨重,日圆汇率的大幅上涨也最终促使日本经济陷入长达十余年的衰退,日本对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也一败涂地。

美国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发达,同全球各地市场联系紧密,且国内各市场也密切相关。因为资金随时能在逐利目的下于汇市,股市,债市间流动,也能随时从国内流向国外,这种资金的流动对汇市影响的重大影响不言而喻。比如,美国国债的收益率的涨跌,对美圆汇率就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汇市关注点在美国利率前景时。因国债对利率的变化敏感,投资者对利率前景的预期的变化,敏锐地反应在债市。如果国债收益率上涨,将吸引资金流入,而资金的流入,将支撑汇率的上涨,反之亦然。因此,投资者可以从国债收益率的涨跌来判断市场对利率前景的预期,以决策汇市投资。

2.欧元

欧元占美元指数的权重为57.6%,比重最大,因此,欧元基本上可以看做美圆的对手货币,投资者可参照欧元来判断美圆强弱。欧元的比重也体现在其货币特性和走势上,因为比重和交易量大,欧元是主要非美币种里最为稳健的货币,如同股票市场里的大盘股,常常带动欧系货币和其他非美货币,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因此,新手入市,选择欧元做为主要操作币种,颇为有利。

同时,因为欧元面市仅数年,历史走势颇为符合技术分析,且走势平稳,交易量大,不易被操纵,人为因素较少,因此,仅从技术分析角度而言,对其较长趋势的把握更具有效性。除一些特殊市场状况和交易时段(如04年底,欧元在圣诞和元旦的节日气氛和交易清淡状况下,对历史新高做出突破,后续行情表明此为突破,为部分市场主力出货之狡猾手段),一般而言,对重要点位和趋势线以及形态的突破,可靠性都是相对较强的。

一国和央行对货币都会进行符合其利益和意图的干预,区别在于各自的能力不同。上面提到美国方面,因其国家实力和影响力,以及政治结构带来对货币的干预能力颇强,可以说,基本上,美元的长期走势可以按照美国的意图,而欧元区的政治结构相对分散,利益分歧较多,意见分歧相应也多。因此,欧盟方面影响欧元汇率的能力也大打折扣,根本不能与美国方面同日而语。当欧美方面因利益分歧在汇率上出现博弈时,美国方面占上风是毋庸质疑的。

3.日元

因为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为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别是近十余年经济衰退,出口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救生稻草,因此,经常性地干预汇市,使日圆汇率不至于过强,保持出口产品竞争力成为日本习惯的外汇政策。日本央行是世界上最经常干预汇率的央行,且日本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干预汇市的能力较强,因此,对于汇市投资者来说,对日本央行的关注当然是必须的。日本方面干预汇市的手段主要是口头干预和直接入市。因此,日本央行和财政部官员经常性的言论对日圆短线波动影响颇大,是短线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也是短线操作日圆的难点所在。

也正因为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特别是与重要贸易伙伴,如美国,中国,东南亚地区密切相关。因此日圆汇率也较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例如,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经济的复苏日益重要,因而中国方面经济增长放缓的消息对日圆汇率的负面影响也愈来愈大。

日本虽是经济大国,但却是政治傀儡,可以说是美国的小伙计,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从汇率政策上来说,基本上需要符合美国方面的意愿和利益。如1985年的“广场协议”正是政治上软弱,受制于人的结果。因此,上面所提到的干预汇率,也只能是在美国人“限定”的框架内折腾了。

石油价格的上涨对日圆是负面的,虽然日本对石油的依赖日益减少,但心理上依旧。

4.英镑

英镑是曾经的世界货币,目前则是最值钱的货币,因其对美元的汇率较高,因而每日的波动也较大,特别是其交易量远逊欧元,因此其货币特性就体现为波动性较强,而伦敦做为最早的外汇交易中心,其交易员的技巧和经验都是顶级的,而这些交易技巧在英镑的走势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英镑相对欧元来说,人为因素较多,特别是短线的波动,那些交易员对经验较少的投资者的“欺骗”可谓“屡试不爽”。因而,短线操作英镑是考验投资者功力的试金石,而那些经验和技巧欠缺的投资者,对英镑最好敬而远之。

英镑属于欧系货币,与欧元联系紧密。因英国与欧元区经济政治密切相关,且英国为欧盟重要成员之一。因此,欧盟方面的经济政治变动,对英镑的影响颇大。例如,近期法国荷兰的公投反对通过欧盟宪法,造成的政治动荡,欧元大幅下跌,就拖累了英镑跟随下跌。

此外,英国发现北海石油使其成为G7里少数能石油自给的国家,油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还利好英镑,相对日圆,那英镑对日圆的交叉就有较好的表现。

5.瑞士法郎

瑞士是传统的中立国,瑞士法郎也是传统的避险货币,政治动荡期,能吸引避险资金流入,另外,瑞士宪法曾规定,每一瑞士法郎必须有40%的黄金储备支撑,虽然这一规定已经失效,但瑞士法郎同黄金价格仍具有一定心理上的联系。黄金价格的上涨,能带动瑞郎一定程度的上涨。

瑞士是一小国,因此,决定瑞郎汇率的,更多的是外部因素,主要的是美元的汇率,另外,因其也属于欧系货币,因此,平时基本上跟随欧元的走势。

瑞士法郎货币量小,在特殊时期,特别是政治动荡引发对其大量的需求时,能很快推升其汇率,且容易使其币值高估。

6.澳元

澳元是典型的商品货币(商品货币的特征主要有高利率、出口占据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较高、某种重要的初级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货币汇率与某种商品(或者黄金价格)同向变动,等等),澳大利亚在煤炭、铁矿石、铜、铝、羊毛等工业品和棉纺品的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优势,因此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澳元的正面影响是很大的,另外,尽管澳洲不是黄金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但是澳元和黄金价格正相关的特征比较明显,还有石油价格。例如,近几年来代表世界主要商品价格的国际商品期价指数一路攀升,特别是04年黄金,石油的价格大涨,一路推升了澳元的汇价。

此外,澳元是高息货币,美国方面利率前景和体现利率前景的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对其影响较大。

7.加元

加元也属于商品货币,是西方七国里最依赖出口的国家,其出口占其GDP的四成,而出口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和海产品。同时,加元是,非常典型的美元集团货币(美元集团指的是那些同美国经济具有十分密切关系的国家,这主要包括了同美国实行自由贸易区或者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以加拿大、拉美国家和澳洲为主要代表),其出口的80%是美国,与美国的经济依存度极高。表现在汇率上,就是加元对主要货币和美圆对主要货币走势基本一致,例如,欧元对加元和欧元对美圆在图形上保持良好的同向性,只是在近年美圆普遍下跌中,此种联系才慢慢减弱。

另外,加拿大是西方七国里唯一一个石油出口的国家,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加元是大利好,使其在对日元的交叉盘中表现良好

关于股票的一些问题

太多了。不过关于股票的部分可以给你比喻的很清楚:

首先,股份公司,包括不上市的股份公司,都起源于合伙赚钱的需求,很多人把钱凑到一起做买卖,当然要事先说好你占几股,我占几股,赚了利润分的时候好按这个比例分,所谓分利润,就是分红。

其次,股份公司并不是把每年赚的钱都分给股东,因为它需要用赚的钱追加投资才能扩大规模赚更多的钱,但是有的股东需要把自己的钱拿回来点维持生计,怎么办呢?——这就是股票交易的起源: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10年都不分红,把赚的所有钱都用来造新船,10年以后才大举分红,因此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只能看到自己的公司扩大却10年拿不回任何钱,于是1609年阿姆斯特丹设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需要用钱的股东可以把持有的股份按议价卖给别人,议出什么价格当然会跟公司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了。

现在整个股市低迷,应该说大多数人都是亏的,那那些亏的钱蒸发去哪了?——这个更复杂一些,但是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你会花100万买一朵郁金香吗?郁金香热的时候荷兰人就会买。他并不是觉得这个郁金香放在自己家里有什么用,而是指望200万转卖给别人,为什么会有人花200万接盘呢?因为他相信自己能400万卖出去。这就是所谓的炒作。可是到后来没人花400万买他的,他只好100万卖出去了,不就亏了100万吗?亏给当初200万卖给他的人了。抄底就是这个花100万买进来的人,以为从200万跌到100万就很便宜了,买进来打算将来涨到200万卖出去,没想到判断失误,到后来10块钱都没人买,这就是抄底失败了的。

中国的石油安全意义?

中国的石油安全与民营经济的战略作用

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石油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石油安全的本质是供求矛盾,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对中国而言,构成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国油气状况以及国内产量、进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以及价格变动;建立在国内、国外供需基础上的石油安全对策。

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二是国际上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降低GDP的增长速度,而价格过低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

18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以及持续的经济发展导致中国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国民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加,石油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国内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增速却相对缓慢,致使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日渐增大且已形成定势。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石油安全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是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石油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二是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增长,对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三是天然气工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届时,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比重将由3%上升到10%左右,成为中国仅次于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四是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仍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节能潜力巨大。五是世界石油天然气潜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围绕的争夺更加激烈。

权威研究部门分析认为,在乙烯50%依靠进口、国内汽车保有量不超过1亿辆和现有能源消耗系数降低50%三个前提条件下,到2020年中国石油年消费总量仍将达到4.5亿吨。供需缺口将达到2.5亿吨。供需的不平衡导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加大。

虽然中国石油的自给率在50%以上的安全界限以内,能源供应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于国外而受制于人。但是,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进口石油不断增加,巨大需求与自给不足使外部风险因素逐渐增多,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也由此凸现。

中国未来石油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方法一是降低需求;二是增加供给。就降低需求而言,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石油需求降低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二是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前者属于非石油安全状态,不在石油安全战略选择范畴之内;后者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包括寻找替代品与提高使用效率)和提高石油及其产品的使用效益,在科学技术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之前,难以大幅减少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消费增速迅猛的情况下,降低石油需求只能是一个想。

就增加供给来讲,也存在两种选择,一是提高国内产量;二是增加石油进口。前者受到国内石油储量和石油企业生产能力及效率的制约;后者受到世界形势和对境外石油控制的影响。从长远角度审视,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主要受制于国内石油储量,而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目前,中国石油的储量严重不足。从静态角度预测,在没有重大探明储量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的石油探明储量在20年内将开耗尽。此外,中国部分石油(气)田已经进入开的后期,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这一切表明,中国缺乏石油快速和长期增产的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增加石油进口的可行性确实存在,石油进口是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一条有效路径,关键取决于对境外石油的控制。

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无疑对石油安全是一个潜在的负面因素,但是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大并不等同于石油安全的脆弱性。事实上,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症结并非完全在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大小,多元化的石油来源可以有效地化解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所产生的潜在石油安全危机。

其一,中国石油进口来源趋于集中化是中国石油安全的一大隐患。1995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集中趋势却越来越明显,来自中东的石油越来越多。对于中东石油日益增加的依赖成为中国石油安全的重大挑战。

其二,世界石油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依赖石油进口并非只是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个案。

其三,某些石油来源地的长期战乱增加了石油进口风险。中东石油在全球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中东地区的战乱增加了石油来源地的风险。石油来源地风险增大,需要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加以平衡。

其四,虽然从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来讲,应该减少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但是,通过分析表明中国尚无法摆脱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在此前提下,若能够确保石油进口的来源畅通同样可以解决石油安全问题。

其五,需求方固然受到供给方的制约,尤其对于石油一类的稀缺,但是随着可选供给方数目的增加,需求方所受到的制约会越来越小,甚至双方的角色存在对换的可能。因此,通过增多石油进口来源,有可能确保合理价格范围内的石油足量供应,这才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抉择的关键所在。

石油安全战略抉择的基本分析决定了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可以归纳为“应急的石油储备”和“多元化的石油来源”两个核心。石油安全从时间维度考察可分为短期安全和长期安全,两个核心正好与此相对应。如果把经受得起暂时的供应中断作为石油安全的目标的话,则建立和维持应急石油储备应该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如果石油安全的目标是要捍卫国家经济免受石油枯竭和油价上涨的影响,则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充足的供应来源,其解决之道是使石油安全战略建立在鼓励寻求充足的安全有效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应急石油储备可以解决短期石油安全问题,平抑石油价格波动,减少石油供给突变对国民经济的冲击;而多元化的石油来源则可以有效解决长期石油安全问题,保证石油供给,支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石油战略储备从来都不是以平抑油价波动为主要目的,而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时以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因为战略储备油的成本是昂贵的,其收益是国家经济安全。因此,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其目的就是为了原油的不间断供给,而不是平抑价格波动。石油战略储备的建立应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在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立之初,发挥公司优势相当重要。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储备石油会影响相关企业的效益,因此在运用法律手段明确企业义务的同时,应给予一定补偿。

为了扩大供给,中国企业除了不断在境内开石油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加强在国外投资,以中国特有的劳动力和一些技术优势来参与国外的一些油田开发。要进一步确保实现石油贸易渠道安全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与产油国更加积极地开展商业贸易,以产品输出来换取石油的进口;另一个是让产油国来中国参与石油市场的加工与销售,并与他们共享市场,以保证原油供应的稳定。应该利用现有技术和资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去开发石油,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进口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只要有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抵缓原油高价位对经济发展的冲击,稳定国内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迄今为止,我国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印尼、缅甸,中东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内瑞拉,非洲苏丹等地。我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取“份额油”的方式,即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一来,我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因此,“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油。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固然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包括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战略的协调配合,但是,在石油安全战略中,必须抓住关键环节或关键点,而这一关键点就是——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在石油安全战略制订和实施中,更加重视和支持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加强石油企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在国内形成有效的石油企业竞争环境,以及对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予以强有力支持。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有技术问题、投入问题、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种高效、灵活的机制,制约了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国石油行业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形势发展,由于垄断,石油、天然气等价格长期受到管制,产业准入受到严格限制。中国的石油问题包总体上是一个体制改革的问题。

目前,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仍然存在缺陷,制约了石油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石油消费方市场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应方的过度垄断成为当前中国石油市场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用油企业的经营销售也已实现市场化。另一方面,中国原油、成品油供应仍然处于垄断之中,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仍然处于“与国际接轨阶段”,不能充分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因此,我们应加快放松石油市场准入管制,加快放开石油终端销售市场,建立科学的现代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丰富的大背景下,开放的市场是中国获得稳定、廉价石油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否则,就无法保证对国际的利用,也无法形成吸引国际的市场,不利于提高石油供应安全。

中国石油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应对内开放。一方面,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应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真正掌握住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另一方面,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市场、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

在确保中国石油安全的大战略中,民营石油企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在国际石油石化行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进入石油石化市场。国内石油石化市场已开始形成以国有石油公司为主导、国外大石油公司和国内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我国承诺加入WTO后5年内开放原油、成品油、化肥批发领域;加入WTO后3年内开放成品油零售领域。对国外都如此,对内当然也要放开。当前,民营企业进入石油领域主要集中在中、下游行业,即成品油的加工和批发。近年来,民营企业进军石化行业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产业链中也不断地向上游延伸,但上游领域受国家政策限制,还没有民营企业真正进入。而2004年底出台的《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无疑是给民营油企吹响了新的冲锋号。“非公36条”明确规定:“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其中除国家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外,允许具备资质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取得矿产的探矿权、矿权,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商业性矿产的勘查开发。石油行业恰恰位列其中。就是说,非公有制资本可以合法地参与原油钻探了,这对民企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表明真正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平台。可以预见,在“非公经济36条”激励下,中国石油民营企业的发展天地广阔。

由于石油项目,特别是开发上游的项目所需资金量极大,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技术做后盾才能去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对此,民营企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不仅民营石油企业自己要联合起来,也要注重和国外的石油界合作,特别是与国内的国有公司联合,寻找合作点、切入点,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发展壮大自己,共同出击海外石油市场,增加国内石油供给,维护我国石油安全。

民营石油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具备适应市场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市场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开拓能力,所以必将会成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珠海振戎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