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为何能推动电动车销售_扶持电车拉高油价

随着油价的持续上升,燃油车似乎也不再那么香,一直以来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都是优劣参半,燃油车污染环境,新能源汽车又还不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车企们又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主流,所以这篇文章主要针对车企应该如何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各个缺点。关注汽车的朋友都十分清楚,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弱势在于动力和续航问题,对于经常跑长途的朋友来说汽车的动力和续航是非常重要,在高速路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明显不如燃油汽车,而且燃油汽车加油补充燃料只需要几分钟,而新能源汽车充电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对于赶时间的车友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和续航就成了车企们面对的主要问题。

对于动力这个问题车企必须要加大投入,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拥有一个强力的发动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车主们的关注,目前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相信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是一定会得到突破的。其次加强汽车的充电速度也是迫在眉睫,个人认为如果汽车厂商能够将充电速度提升到半小时之内充满的话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目的或许会有些困难,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就是为了解决困难的吗?希望在这两个方面车企能够加大研究力度,只要这两个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新能源汽车彻底取代燃油车就不再是梦想。

除了以上两点外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相信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时代在进步,我们终究要接受新的事物,燃油汽车越来越多只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新能源汽车才是未来的主流,当然这一切都得建立在车企们彻底解决这些难题之时。

近日以来,油价一降再降成为有车一族最为关注的焦点,国际油价暴跌导致重回5元时代的油价成为不少燃油车车主福音,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燃油车就是当下最值得选的,甚至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受油价暴跌在销量上的影响微乎其微。

一两年之前,在许多人的意识形态里燃油车在诸多方面相比于新能源汽车依然存在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经过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在多场景使用以及燃油经济性方面已经完全碾压燃油车,即便是油价重回5元时代,燃油车也不可能比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更经济实惠。且除此以外,政府出台的政策以及人们在意识形态里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未来汽车全面向新能源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底价只是暂时,迟早价格会回升

低迷的油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们进行汽车消费,而在选购时不应该被暂时的“底价”所迷惑,应保持理性。

长远来看,油价的回升是迟早的事情。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和战略物资,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安全密切相关,而目前石油的价格已经十分接近最低的底线,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国内成品油价格将按机制调整至对应的原油价格,而低于40美元的部分不再下调”。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我国人均拥车辆的数值不断增高,石油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而我国超过70%的石油都是依靠进口,谁又能保证从外采购的几个石油大国不会将石油价格抬升回去呢,目前油价“红线”价格或许依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但也仅仅只是暂时的。

燃油价格变化不会左右未来汽车发展趋势

随着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汽车燃料新能源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我国的自主品牌还是其他的合资品牌,甚至包括BBA等豪华品牌都正逐步向新能源化转型,且许多国家在未来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将会在某个年份完全实现汽车新能源化。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不仅具备更加环保、更经济性的优势,随着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改进,部分新能源汽车在性能和续航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燃油车,远程旅行跑长途对于新能源车而言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纯电续航里程达到400KM以上的车型已经比比皆是。这些变化也导致以往一部分观望已久的消费者改观,购买新能源汽车后发现他们的选择的确是正确的。

插电混动或为最佳选择

即便如此,如果你对纯电车仍然存有一丝顾虑,那么插电混动车型也不失为最佳的购车选择,比起当下的纯电车,插电混动车型拥有更卓越的混动续航里程以及充满趣味的驾控体验。

驾驶部分插电混动车型,在前段加速中能够明显快人一步,电机瞬间爆发出的巨大扭矩是燃油发动机很难媲美的,而到了中后段加速,发动机介入工作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出,充满驾控乐趣,在此基础上,许多插电混动车型开启混动模式后,百公里油耗甚至能够低止1L左右,燃油经济性相当卓越。

开启混动模式能够带你去更远的地方,而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也可开启纯电模式完成办公地点到家的往返,通常情况下,纯电续航能力在100KM左右的插电混动车型基本能够满足大多数上班族两天的来回用车需求,还是比较方便的。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选择新能源车并不仅仅只是选择了更加卓越的用车经济性,更是选择了一种拥抱未来的用车新生活和新形式的驾控感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